从L2BEAT风险评级指标重新认识Layer2与Rollup

中级12/17/2023, 5:47:24 PM
本文对模组化区块链领域阐释区分不同Layer2专案的客观、全面的风险评估指标的重要性。分析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解释诸如Arbitrum和Optimism等L2专案能够维持当前状态的原因,并讨论这些专案如何在灵活性和安全性之间做出权衡。

提到L2BEAT这个名字,大多数人可能有所耳闻,但对其所作所为并不太了解。在2023年前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人们对L2BEAT的印象往往只是“以太坊Layer2的数据可视化平台”,除了L2赛道的TVL数据展示与技术方案分类以外,大家对L2beat的功能似乎不甚了解。但随着今年6月上线的Layer2风险评级指标逐渐兴起,L2BEAT这个堪比“以太坊L2评级机构”的小众组织得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当提到“评级机构”四个字时,《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曾有极为生动的比喻:“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评级机构。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评级机构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

从97年亚洲金融风暴到07年次贷危机,华尔街评级机构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甚至成为了这些恶性事件的重要推手。而在Web3这个表面讲究“去信任化”实际依靠“社会共识”的圈子里,“风险评级”是始终绕不开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合约代码审计还是链上异动分析,它们的价值丝毫不逊于零知识证明与共识算法,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对模块化区块链这个新领域而言,一套客观、全面,且能够把不同Layer2区分开的风险评估指标尤为重要,尤其是在L2体系已承载近百亿美元资产的当下,如何更好的发现L2潜在风险、更好的警示大众,已经是一个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

在2022年的一篇论坛博客中,Vitalik提到,目前几乎所有的Rollup都不算成熟,大多采用了被称为Training Wheels(辅助轮)的辅助手段,来保障Rollup的正常运转。“辅助轮”反映了Rollup项目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工干预”和“社会共识”,越少依赖辅助轮的L2越“去信任化”,风险越低;反之则风险越高。

比如,包括Optimism在内的乐观Rollup,大多没有上线欺诈证明系统,这极大抬高了风险级别;还有不少L2如Immutable X把DA(数据可用性)放在ETH链下实现,亦或是像Starknet一样缺乏可随时调用的强制提款/强制交易功能。对于Layer2而言,上述条件是保证其“等同于ETH安全性”的必要条件。当然除了这些之外,目前几乎所有的L2项目方都给自己留了“后门”,靠一组多签来管理L2在以太坊上的合约代码,并可随时更改状态哈希,这也是巨大的隐患所在。

为了更好的区分和定义Rollup,Vitalik等人根据一个Rollup项目对辅助轮/人工干预的依赖程度,把Rollup划分为3个等级,即Stage 0、Stage 1、Stage 2。后来L2beat通过社区征集意见的方式对这套分类方案进行了修正,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Stage0 — — 完全依赖辅助轮,一个Rollup应满足的最低标准:

·该项目自称是Rollup。

·Rollup处理的交易应该“on-chain”(涉及L2状态转换过程的数据都要披露至L1,同时还要披露L2状态的哈希Stateroot;)

·应该设置一批权限开放且代码开源的Rollup全节点,可以帮助用户获知L2上全体账户的状态(包含余额、交易次数等)。

满足上述全部条件的L2项目才会被L2beat标记为Stage 0,也即满足一个Rollup的最低标准,否则将不被视作一个Rollup(比如Arbitrum Nova)。

而Stage1 — — 部分依赖于辅助轮的Rollup,有以下特征:

·必须上线欺诈证明/有效性证明系统,保证L2状态转换的有效性;

·如果是乐观Rollup,至少要有5个非官方控制的L2节点可发布欺诈证明(挑战者白名单里至少包含5个Rollup官方之外的实体)。

For Example,截至2022年11月,Arbitrum One的挑战者白名单成员包括9个实体:Consensys、以太坊基金会、L2BEAT、Mycelium、Offchain Labs、P2P、Quicknode、DLRC、Unit410。

·任何时候,用户都可以绕开排序器Sequencer(Operator),把在L2的资产强制提款到L1,以保证不会被冻结资产;如果排序器发动审查攻击,拒绝处理某些交易,用户可以强行把交易提交进L1上的Rollup交易序列。除了发布错误的Stateroot外,排序器找不到其他作恶方式。

·Rollup可以设置安全委员会,由一组多签管理,有在紧急情况下强制升级Rollup合约的权力,或者干预合约上记录的L2状态哈希。但委员会多签私钥必须足够分散,且阈值够高。Vitalik本人认为,这个数值至少应是6/8,即多签被超过8个人管理,生效阈值是75%。

·并非由委员会多签授权的Rollup合约升级,至少受到7天的时间锁延时限制。这样一来,如果Rollup遭遇治理攻击等恶意的更新提案(参考Tornado Cash治理攻击事件),可以给用户至少7天的时间来安全提款。

目前的主流Rollup仅有Arbitrum One、dYdX、zkSync Lite达到了Stage1的要求,其他主流Rollup均停留在Stage0阶段。

Stage2 — — 完全抛弃辅助轮,成为一个彻底的Rollup:

·乐观Rollup网络里可发布欺诈证明的L2节点应当Permissonless,取消白名单设定(对此,Arbitrum One近期推出了名为BOLD的协议);

·所有的Rollup合约升级行为至少受到30天以上的时间锁延时限制,或者干脆无法升级合约。这意味着Rollup发生恶意的升级时,L2用户有至少30天的时间安全提款。

为了更好的理解L2BEAT罗列出的风险评级指标,我们可以挑选三个不同安全级别的Rollup实例进行解析。

Stage0-Base,Stage1-Arbitrum One,Stage2-Fuel:

Base是乐观Rollup赛道的头部项目之一,它靠L1上的合约来记录L2状态哈希Stateroot、处理进出L2的资金,并且借助以太坊实现数据可用性(DA),与L1有桥接关系。

Base排序器需要把L2的交易数据披露至L1,具体而言,排序器大概每隔几分钟,就向以太坊上的指定地址发起一笔Transaction,在Transcation的可自定义的附加数据Calldata中,记录一批压缩后的交易数据。由于L2全节点会自动同步L1区块,它们可以监测到排序器发出的这笔交易,在其Calldata里解析出L2的交易数据,进而获知L2排序器的最新状态,并计算出正确的状态哈希Stateroot,与L1上排序器提交的Stateroot进行比较。

目前Base没有上线欺诈证明系统,无法保障L1合约中记录的L2 Stateroot是正确的,但有能力运行L2全节点的用户可以及时发现错误所在;此外,Base没有强制提款等抗审查攻击的方案,如果排序器长时间宕机或者故意拒绝用户请求,L2用户将无法安全提款至L1,所以它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显然,这样的Rollup在机制设计层面是不安全的,但用户和L2社区成员可在必要时刻通过社交媒体发出警告,让以太坊基金会乃至SEC等监管机构意识到危险发生,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共识”,即通过高度的数据透明和社区成员自发监督,以“舆论发酵”和“人工干预”及后续“法律追责”的方式来制约L2项目方的作恶行为,属于最低级别的安全保障,因为它无法在事前就制止作恶,而只能在作恶行为发生后追责。

但事实上,“社会共识”也是保障区块链安全的基础条件(如果有人尝试恶意分叉以太坊,以太坊社区也会通过社会共识确定哪个分叉链是应该追随的),并且恶意行为者顾及到自己所作所为被曝光的后果,大多数时候不敢挺而走险(当然FTX和ZT、门头沟等交易所除外)。

当我们把考察对象换为Arbitrum One时,可以立刻看到它与Base的不同。比如它上线了可用的欺诈证明系统,设立挑战者白名单,其中包含以太坊基金会和L2beat在内的9个不同实体运行的节点,只要排序器往L1发布了错误的状态哈希Stateroot,挑战者节点就会发布欺诈证明,这样可以确保Rollup合约里记录的L2 Stateroot是正确的;

同时,Arbitrum One有应对排序器审查攻击的强制交易机制,允许用户调用L1上的Sequencer Inbox合约的force Inclusion函数,将交易指令直接提交至L1;如果在24小时内,排序器没有处理这笔需要“强制包含”的交易/提款,该交易/提款指令会被直接包含进Rollup交易序列中,这就为用户创造了一个可以从L2强制提款的“安全出口”。

这里需要强调,在Stage1级别的Rollup项目中,用户只要可以获知L2的全体账户状态,构造对应自己账户余额的Merkle Proof,就可以通过Rollup合约里的指定函数来强制提款(这个功能一般称为逃生舱Escape Hetch)。至于如何获知L2上账户的状态,要看Rollup网络内是否有对外开放数据的全节点(几乎所有的L2都有这类节点)。

此外,Arbitrum One的合约升级行为受到多种因素限制,比如:正常的合约升级提案,要先通过链上治理的投票决策,投票阈值通过后,又会受到时间锁限制(有12天的延时),之后才会被自动执行。如果该合约升级提案包含恶意的代码逻辑,可以被安全委员会否决(通过多签来执行)。

但Arbitrum One安全委员会本身可以越过时间锁的限制,比如只要9/12多签通过,安委会就可以立刻upgrade合约代码,或者是强行更改Rollup合约里记录的L2 Stateroot。

至于安全委员会凭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力,Vitalik曾如此解释:

“有些Rollup可能采用了多个独立的状态转换函数,比如有两个持不同观点的的欺诈证明发布者,或者有多个Prover节点提交了不同的有效性证明,或是排序器尝试在L1上分叉L2账本,亦或是有效性证明在7天内都没有被提交上链,都可能导致L2系统彻底崩溃。安全委员会可以在这种危险局面下做出裁决,用人工干预的方式引导系统采用正确的结果。”

当然,Vitalik只是列举了几种简单的“危险情况”,考虑到Rollup合约可能遭遇黑客攻击,排序器也随时可能被黑(或者出内鬼),紧急的应对措施显然是必要的。

按照Vitalik的看法,如果是完善的Rollup,合约可以升级,但必须有大于30天的时间锁延时,给用户和社区成员足够长的反应时间。

显然,由于Arbitrum的安全委员会可以在多签通过后立刻升级合约,如果新版本代码里包含恶意的业务逻辑,理论上可以卷走用户在L2的资产。所以Arbitrum One并不符合Vitalik对完善的Rollup的定义,只是风险级别比较低。

当我们要考察“完善的Rollup”时,L2BEAT上只有两个项目满足条件:Fuel V1和DeGate。其中,Fuel V1是最早上线欺诈证明系统的乐观Rollup,它的欺诈证明提交是Permissionless的,所有人都可以运行节点并在必要时发布欺诈证明。同时,Fuel V1的合约被写死了,根本无法升级,委员会也无法干预Rollup合约上记录的L2 Stateroot,所以不存在所谓的安委会风险。

Fuel V1达到了最低的风险级别,但其每次更新迭代都要重新部署合约,并且需要用户手动把资产迁移至新版本,实质就是重做了一个新项目,这样的后果是流动性的割裂,极大的降低了灵活性。由于编程模型采用UTXO而不兼容EVM、创始人后来转投Celestia团队等多重原因,Fuel的发展逐渐停滞,生态建设也不尽人意。

总而言之,追求绝对的安全带来的代价就是更新迭代的不灵便,而在欺诈证明与有效性证明技术尚未完善的当下,保持一定的合约可升级性,或许是Rollup必须要具备的feature。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可以预见到以下情形:大多数Rollup都不会放弃安委会多签,L2合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具备“可立即升级性”(某ZK Rollup项目一直都没有放弃安委会多签,后来直接转头做新项目去了)。鉴于欺诈证明系统的开发难度,多数非头部的乐观Rollup可能无法在短期内上线欺诈证明(大概率2023年底还做不出来),而Arbitrum One将长期处于Rollup赛道的领先地位,虽然它尚不具备最高级别的安全,但却拥有相对完善的欺诈证明系统、安委会多签被合理分散(9/12多签,被分配给了包括ARB项目方成员在内的12名社区成员),同时也具备最庞大的DApp生态 — — 拥有超过440个应用。而安全性很差、更多靠营销的Base能否延续过去几个月的增长势头,还有待时间的验证。如果Base在TVL体量上能超过Arbitrum One,或许会导致“去信任化”信仰本身的溃败。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将始终需要L2BEAT这类风险评级机构,在这个动荡不安、充满混乱的时代,一套一目了然、综合全面的风险评级指标,始终是保证以太坊体系乃至整个Web3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声明:

  1. 本文转载自[medium],著作权归属原作者[Faust,极客web3],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Gate Learn团队(gatelearn@gate.io),团队会根据相关流程尽速处理。
  2.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 文章其他语言版本由Gate Learn团队翻译,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况下不得复制、传播或抄袭经翻译文章。

从L2BEAT风险评级指标重新认识Layer2与Rollup

中级12/17/2023, 5:47:24 PM
本文对模组化区块链领域阐释区分不同Layer2专案的客观、全面的风险评估指标的重要性。分析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解释诸如Arbitrum和Optimism等L2专案能够维持当前状态的原因,并讨论这些专案如何在灵活性和安全性之间做出权衡。

提到L2BEAT这个名字,大多数人可能有所耳闻,但对其所作所为并不太了解。在2023年前相当漫长的时间里,人们对L2BEAT的印象往往只是“以太坊Layer2的数据可视化平台”,除了L2赛道的TVL数据展示与技术方案分类以外,大家对L2beat的功能似乎不甚了解。但随着今年6月上线的Layer2风险评级指标逐渐兴起,L2BEAT这个堪比“以太坊L2评级机构”的小众组织得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当提到“评级机构”四个字时,《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曾有极为生动的比喻:“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评级机构。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评级机构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

从97年亚洲金融风暴到07年次贷危机,华尔街评级机构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甚至成为了这些恶性事件的重要推手。而在Web3这个表面讲究“去信任化”实际依靠“社会共识”的圈子里,“风险评级”是始终绕不开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合约代码审计还是链上异动分析,它们的价值丝毫不逊于零知识证明与共识算法,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对模块化区块链这个新领域而言,一套客观、全面,且能够把不同Layer2区分开的风险评估指标尤为重要,尤其是在L2体系已承载近百亿美元资产的当下,如何更好的发现L2潜在风险、更好的警示大众,已经是一个不可逃避的现实问题。

在2022年的一篇论坛博客中,Vitalik提到,目前几乎所有的Rollup都不算成熟,大多采用了被称为Training Wheels(辅助轮)的辅助手段,来保障Rollup的正常运转。“辅助轮”反映了Rollup项目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工干预”和“社会共识”,越少依赖辅助轮的L2越“去信任化”,风险越低;反之则风险越高。

比如,包括Optimism在内的乐观Rollup,大多没有上线欺诈证明系统,这极大抬高了风险级别;还有不少L2如Immutable X把DA(数据可用性)放在ETH链下实现,亦或是像Starknet一样缺乏可随时调用的强制提款/强制交易功能。对于Layer2而言,上述条件是保证其“等同于ETH安全性”的必要条件。当然除了这些之外,目前几乎所有的L2项目方都给自己留了“后门”,靠一组多签来管理L2在以太坊上的合约代码,并可随时更改状态哈希,这也是巨大的隐患所在。

为了更好的区分和定义Rollup,Vitalik等人根据一个Rollup项目对辅助轮/人工干预的依赖程度,把Rollup划分为3个等级,即Stage 0、Stage 1、Stage 2。后来L2beat通过社区征集意见的方式对这套分类方案进行了修正,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Stage0 — — 完全依赖辅助轮,一个Rollup应满足的最低标准:

·该项目自称是Rollup。

·Rollup处理的交易应该“on-chain”(涉及L2状态转换过程的数据都要披露至L1,同时还要披露L2状态的哈希Stateroot;)

·应该设置一批权限开放且代码开源的Rollup全节点,可以帮助用户获知L2上全体账户的状态(包含余额、交易次数等)。

满足上述全部条件的L2项目才会被L2beat标记为Stage 0,也即满足一个Rollup的最低标准,否则将不被视作一个Rollup(比如Arbitrum Nova)。

而Stage1 — — 部分依赖于辅助轮的Rollup,有以下特征:

·必须上线欺诈证明/有效性证明系统,保证L2状态转换的有效性;

·如果是乐观Rollup,至少要有5个非官方控制的L2节点可发布欺诈证明(挑战者白名单里至少包含5个Rollup官方之外的实体)。

For Example,截至2022年11月,Arbitrum One的挑战者白名单成员包括9个实体:Consensys、以太坊基金会、L2BEAT、Mycelium、Offchain Labs、P2P、Quicknode、DLRC、Unit410。

·任何时候,用户都可以绕开排序器Sequencer(Operator),把在L2的资产强制提款到L1,以保证不会被冻结资产;如果排序器发动审查攻击,拒绝处理某些交易,用户可以强行把交易提交进L1上的Rollup交易序列。除了发布错误的Stateroot外,排序器找不到其他作恶方式。

·Rollup可以设置安全委员会,由一组多签管理,有在紧急情况下强制升级Rollup合约的权力,或者干预合约上记录的L2状态哈希。但委员会多签私钥必须足够分散,且阈值够高。Vitalik本人认为,这个数值至少应是6/8,即多签被超过8个人管理,生效阈值是75%。

·并非由委员会多签授权的Rollup合约升级,至少受到7天的时间锁延时限制。这样一来,如果Rollup遭遇治理攻击等恶意的更新提案(参考Tornado Cash治理攻击事件),可以给用户至少7天的时间来安全提款。

目前的主流Rollup仅有Arbitrum One、dYdX、zkSync Lite达到了Stage1的要求,其他主流Rollup均停留在Stage0阶段。

Stage2 — — 完全抛弃辅助轮,成为一个彻底的Rollup:

·乐观Rollup网络里可发布欺诈证明的L2节点应当Permissonless,取消白名单设定(对此,Arbitrum One近期推出了名为BOLD的协议);

·所有的Rollup合约升级行为至少受到30天以上的时间锁延时限制,或者干脆无法升级合约。这意味着Rollup发生恶意的升级时,L2用户有至少30天的时间安全提款。

为了更好的理解L2BEAT罗列出的风险评级指标,我们可以挑选三个不同安全级别的Rollup实例进行解析。

Stage0-Base,Stage1-Arbitrum One,Stage2-Fuel:

Base是乐观Rollup赛道的头部项目之一,它靠L1上的合约来记录L2状态哈希Stateroot、处理进出L2的资金,并且借助以太坊实现数据可用性(DA),与L1有桥接关系。

Base排序器需要把L2的交易数据披露至L1,具体而言,排序器大概每隔几分钟,就向以太坊上的指定地址发起一笔Transaction,在Transcation的可自定义的附加数据Calldata中,记录一批压缩后的交易数据。由于L2全节点会自动同步L1区块,它们可以监测到排序器发出的这笔交易,在其Calldata里解析出L2的交易数据,进而获知L2排序器的最新状态,并计算出正确的状态哈希Stateroot,与L1上排序器提交的Stateroot进行比较。

目前Base没有上线欺诈证明系统,无法保障L1合约中记录的L2 Stateroot是正确的,但有能力运行L2全节点的用户可以及时发现错误所在;此外,Base没有强制提款等抗审查攻击的方案,如果排序器长时间宕机或者故意拒绝用户请求,L2用户将无法安全提款至L1,所以它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显然,这样的Rollup在机制设计层面是不安全的,但用户和L2社区成员可在必要时刻通过社交媒体发出警告,让以太坊基金会乃至SEC等监管机构意识到危险发生,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共识”,即通过高度的数据透明和社区成员自发监督,以“舆论发酵”和“人工干预”及后续“法律追责”的方式来制约L2项目方的作恶行为,属于最低级别的安全保障,因为它无法在事前就制止作恶,而只能在作恶行为发生后追责。

但事实上,“社会共识”也是保障区块链安全的基础条件(如果有人尝试恶意分叉以太坊,以太坊社区也会通过社会共识确定哪个分叉链是应该追随的),并且恶意行为者顾及到自己所作所为被曝光的后果,大多数时候不敢挺而走险(当然FTX和ZT、门头沟等交易所除外)。

当我们把考察对象换为Arbitrum One时,可以立刻看到它与Base的不同。比如它上线了可用的欺诈证明系统,设立挑战者白名单,其中包含以太坊基金会和L2beat在内的9个不同实体运行的节点,只要排序器往L1发布了错误的状态哈希Stateroot,挑战者节点就会发布欺诈证明,这样可以确保Rollup合约里记录的L2 Stateroot是正确的;

同时,Arbitrum One有应对排序器审查攻击的强制交易机制,允许用户调用L1上的Sequencer Inbox合约的force Inclusion函数,将交易指令直接提交至L1;如果在24小时内,排序器没有处理这笔需要“强制包含”的交易/提款,该交易/提款指令会被直接包含进Rollup交易序列中,这就为用户创造了一个可以从L2强制提款的“安全出口”。

这里需要强调,在Stage1级别的Rollup项目中,用户只要可以获知L2的全体账户状态,构造对应自己账户余额的Merkle Proof,就可以通过Rollup合约里的指定函数来强制提款(这个功能一般称为逃生舱Escape Hetch)。至于如何获知L2上账户的状态,要看Rollup网络内是否有对外开放数据的全节点(几乎所有的L2都有这类节点)。

此外,Arbitrum One的合约升级行为受到多种因素限制,比如:正常的合约升级提案,要先通过链上治理的投票决策,投票阈值通过后,又会受到时间锁限制(有12天的延时),之后才会被自动执行。如果该合约升级提案包含恶意的代码逻辑,可以被安全委员会否决(通过多签来执行)。

但Arbitrum One安全委员会本身可以越过时间锁的限制,比如只要9/12多签通过,安委会就可以立刻upgrade合约代码,或者是强行更改Rollup合约里记录的L2 Stateroot。

至于安全委员会凭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力,Vitalik曾如此解释:

“有些Rollup可能采用了多个独立的状态转换函数,比如有两个持不同观点的的欺诈证明发布者,或者有多个Prover节点提交了不同的有效性证明,或是排序器尝试在L1上分叉L2账本,亦或是有效性证明在7天内都没有被提交上链,都可能导致L2系统彻底崩溃。安全委员会可以在这种危险局面下做出裁决,用人工干预的方式引导系统采用正确的结果。”

当然,Vitalik只是列举了几种简单的“危险情况”,考虑到Rollup合约可能遭遇黑客攻击,排序器也随时可能被黑(或者出内鬼),紧急的应对措施显然是必要的。

按照Vitalik的看法,如果是完善的Rollup,合约可以升级,但必须有大于30天的时间锁延时,给用户和社区成员足够长的反应时间。

显然,由于Arbitrum的安全委员会可以在多签通过后立刻升级合约,如果新版本代码里包含恶意的业务逻辑,理论上可以卷走用户在L2的资产。所以Arbitrum One并不符合Vitalik对完善的Rollup的定义,只是风险级别比较低。

当我们要考察“完善的Rollup”时,L2BEAT上只有两个项目满足条件:Fuel V1和DeGate。其中,Fuel V1是最早上线欺诈证明系统的乐观Rollup,它的欺诈证明提交是Permissionless的,所有人都可以运行节点并在必要时发布欺诈证明。同时,Fuel V1的合约被写死了,根本无法升级,委员会也无法干预Rollup合约上记录的L2 Stateroot,所以不存在所谓的安委会风险。

Fuel V1达到了最低的风险级别,但其每次更新迭代都要重新部署合约,并且需要用户手动把资产迁移至新版本,实质就是重做了一个新项目,这样的后果是流动性的割裂,极大的降低了灵活性。由于编程模型采用UTXO而不兼容EVM、创始人后来转投Celestia团队等多重原因,Fuel的发展逐渐停滞,生态建设也不尽人意。

总而言之,追求绝对的安全带来的代价就是更新迭代的不灵便,而在欺诈证明与有效性证明技术尚未完善的当下,保持一定的合约可升级性,或许是Rollup必须要具备的feature。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可以预见到以下情形:大多数Rollup都不会放弃安委会多签,L2合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具备“可立即升级性”(某ZK Rollup项目一直都没有放弃安委会多签,后来直接转头做新项目去了)。鉴于欺诈证明系统的开发难度,多数非头部的乐观Rollup可能无法在短期内上线欺诈证明(大概率2023年底还做不出来),而Arbitrum One将长期处于Rollup赛道的领先地位,虽然它尚不具备最高级别的安全,但却拥有相对完善的欺诈证明系统、安委会多签被合理分散(9/12多签,被分配给了包括ARB项目方成员在内的12名社区成员),同时也具备最庞大的DApp生态 — — 拥有超过440个应用。而安全性很差、更多靠营销的Base能否延续过去几个月的增长势头,还有待时间的验证。如果Base在TVL体量上能超过Arbitrum One,或许会导致“去信任化”信仰本身的溃败。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将始终需要L2BEAT这类风险评级机构,在这个动荡不安、充满混乱的时代,一套一目了然、综合全面的风险评级指标,始终是保证以太坊体系乃至整个Web3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声明:

  1. 本文转载自[medium],著作权归属原作者[Faust,极客web3],如对转载有异议,请联系Gate Learn团队(gatelearn@gate.io),团队会根据相关流程尽速处理。
  2. 免责声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和意见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3. 文章其他语言版本由Gate Learn团队翻译, 在未提及Gate.io的情况下不得复制、传播或抄袭经翻译文章。
Lancez-vous
Inscrivez-vous et obtenez un bon de
100$
!
It seems that you are attempting to access our services from a Restricted Location where Gate.io is unable to provide services.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this may cause. Currently,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anada, Cambodia, Thailand, Cuba, Iran, North Korea and so on. For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Restricted Locations, please refer to the User Agreement. Should you have any other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our Customer Support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