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本與加密貨幣

8/28/2025, 3:04:19 AM
中級
宏觀
本文深入解析網際網路如何打破地理界限,讓創作者得以接觸全球觀眾,同時探討技術在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上的關鍵影響。

大家好

一份通訊,其實是新聞和信件的結合。在過去幾個月裡,我們已經深入剖析加密產業的商業模式,可以說這部分已經做得不錯。今天,我更想聚焦信件的本質——寫一封信給你們。

最近,一位我非常親近的朋友說,最具顛覆力的方法,有時不是用宣言來詮釋複雜情緒,而是以誠懇直白的語言表達。因此這一期,我努力按照這個思路,暫時為同事們執筆,探討加密產業如果要實現百倍規模擴展,可能需要怎樣的革新。雖然說不定最後仍像宣言一般。

我尤其想說的是,從加密技術由小眾創新走向全球金融基礎設施時,行業文化會怎樣演變,又會產生什麼意義。今天的故事帶點跨界:融合米開朗基羅、Hyperliquid,以及一份巴基斯坦歌曲歌單。風格略顯奇特,我知道——這也令我想起了……

如果你在開發文化打造、傳播或消費相關的應用,歡迎來信venture@decentralised.co.聯繫。DCo背後匯聚強勁的資本分配網絡、眾多成長型協議深度合作,以及為內容創作提供支持的研究引擎。或許我們能成為你的後盾。

最後,如果你覺得這篇內容不錯,歡迎在品牌帳號(@decentralisedco)上@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每一個讚都給我們滿滿動力。

故事,正式展開。

要點摘要——加密產業陷入「高度金融化」困境,難以突破早期階段。未來真正能拓展規模的產品,其交易屬性僅佔全部功能的一小部分。

Web3應用若要突圍,必須打造用戶反覆回流、且回流理由不只是「交易」的產品。正如網路世界只有1%的人主動發表內容,未來Web3原生應用亦可能僅1%的用戶會進行鏈上交易。加密既是一種文化,也是表達媒介。行業欲發展壯大,創始人必須兼顧兩者。本文即是圍繞此展開……

大概只有這裡可以讓Mary Meeker、Jay Z和古騰堡「同框」。

我常常想,米開朗基羅在繪製西斯汀教堂穹頂時心裡到底在想什麼。那是人類藝術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但一開始,他壓根不想接這個任務。米開朗基羅最鍾愛的是大理石雕塑——錘子、石材與人體,這才是他的舞台。

當時,他因未能完成一位已故教宗的陵墓雕塑背負債務。教宗儒略二世要求他繪製教堂的濕壁畫。米開朗基羅一度懷疑這是同行設的圈套,讓他出醜,因為這個項目極為艱鉅他陷在「已逝教宗的遺願」與「現任教皇的命令」雙重壓力之下。

這一切,都來自一位自認不是畫家的藝術家之手。

當時,一般人不敢當面拒絕教宗,所以他還是接下了任務,在1508至1512年期間,耗費四年繪製穹頂。這份工作帶給他極大的痛苦,甚至寫詩自嘲自己像一隻彎腰的貓。其中一句令我印象深刻:

「我的繪畫已死。

Giovanni,請為我辯護,守住我的尊嚴。

我本不在適合的位置——我不是畫家。」

選擇投身藝術的人,對這種情境想必並不陌生:延期困擾、做著不是最愛的工作,以及反覆自我懷疑。但請注意,他一邊自稱「不是畫家」,一邊創造出文化和歷史。

詩中的Giovanni是Giovanni da Pistoia。不過,對這個故事而言,更重要的是另一位Giovanni——Giovanni Medici。他與米開朗基羅青梅竹馬。米開朗基羅年少時就被帶到梅第奇-里卡迪宮,受到洛倫佐·梅第奇的賞識與栽培。

梅第奇家族是中世紀歐洲聞名的銀行家族。你可將他們視為15世紀的JP Morgan或SoftBank,只不過他們是文藝復興時代的金融建築師,真正的「遊戲教父」。

正因當時最強大的銀行家力挺,他穹頂畫作成就520年後,我才能記錄他的故事。歷史上,資本與藝術總是攜手,塑造我們所謂的「文化」——幾乎所有社會敬仰的傑作背後,都少不了鉅額資金。事實上,米開朗基羅未必是同代最傑出的藝術家。

橫跨歷史,許多藝術家更能捕捉人類情感,但我們所知甚少。部分原因是他們未能進入資本圈層,另有藝術家選擇將最好的作品塵封未發。(請勇敢展現!)

現代媒體的運作模式更有趣。當代「西斯汀教堂」不在歐洲,而在網路世界。你每天在X、Instagram、Substack「打卡」。當代「米開朗基羅」們不再仰賴梅第奇,只期待演算法青睞。現代「梅第奇」會收購「教堂」,把自己的頭像掛在上面。例如Elon Musk收購X後,推文瀏覽量暴增。新世代的「眾神」打造了自己的「神殿」。

科技加速文化更迭。短影音時代,表情符號成為打造文化的積木。其背後需要資本支持,若沒有數十億美元投入,Facebook等平台難以崛起;還有相關法規保護創辦人不因用戶發言入獄。想像一下,若你能因親戚發表種族表情符號去告扎克伯格,社會將會怎樣?

科技是當代文化變革的槓桿,加速表達及媒介的演化。每項技術最後都會賦能文化,推動媒介創新。

我常思考技術、文化與資本如何交織。技術一旦擴大規模,即吸引資本;資本進場後,技術表達方式則逐漸「鈍化」。行業由極端重視去中心化,轉向「更優單位經濟」,從批判銀行到讚揚銀行分發數位資產。這種轉變很有意思——它也影響了創始人講故事和CMO的行業敘述。

在往下展開之前,不妨先理清媒介本身的演化軌跡。

演化

人類天生擅長自我表達。自洞穴壁畫以來,我們持續留下思想與情感的痕跡——動物、神祇、情人、渴望與憂慮。媒介一旦網路化,表達更顯豐富。

你可能沒注意,我們的Logo中有一部手搖印刷機,向古騰堡及資訊流通的悖論致敬。當古騰堡於15世紀末印刷《聖經》,他未必預料到自己的發明會極大促進思想流傳。

像是17世紀,科學年鑑在歐洲成主流讀物。印刷及流通能力強化科學革命。人們可以公開質疑「地球是宇宙中心」,無需擔心被燒死

如圖所示,文獻中的「faith」出現次數下降,「love」崛起。並不是整個歐洲拋棄信仰,而是媒體型態改變。印刷機原本是信仰傳播工具,卻反向促進信仰式微。

印刷機象徵科技/資訊一旦釋放即難逆轉。

它讓書面媒體從公共財變成私人財。18世紀前後,人們不再朗讀,而是靜默獨自閱讀。原因很簡單,印刷普及前,書籍與識字率稀缺,閱讀本質是社交:一人朗讀,眾人聆聽。印刷推動書價下降,貴族多了閒暇,沉浸式個人閱讀成主流。書中意見難以控制,導致道德恐慌

父母擔心孩子不參與工業革命,卻在閒暇時迷戀愛情小說……媒體本質從公眾轉向私密。廟宇雕塑、修道院到私家傳單,傳播內容也由宗教轉向科學、浪漫及政治——這些主題在印刷普及前,難以在私人場所流通。

教會、王權與貴族並不會出版分析權力運作的文本。

此一變革推動了18世紀末美國和法國的政治動盪。細節暫且不論,下個世紀又有新一輪媒體革命:廣播、電視與偉大的網際網路!

變現方式將重塑媒體行業。廣播與電視靠同時收視人數賺錢,難以專注小眾。黃金時段總播新聞,畢竟是全家要一起看。

節目也趨向主流一致。(《王冠》裡的一幕很好展現了電視如何讓女王走進民眾。)

引自Ben Thompson文章

Ben Thompson在此文精彩呈現媒體細分化趨勢。1960年代,想寫新技術(如借記卡)時,很難在網路上找到足夠受眾,內容更聚焦本地圈層。網際網路則改變一切,可以與全球數位經濟關注者交流。我們的用戶遍及162國。

這一切源自網際網路帶來的規模效應。

這種規模反過來加速了文化的擴散。

JK Rowling的《哈利波特》、Jay Z的BlueprintDr Dre的耳機,共通點是:都是藝術作品,因資本推動而廣泛流行,形成人才與資金的飛輪。

這些變化背後,其實有一個共同本質。

就是技術。

正是YouTube、Kindle、Apple Music等平台,讓作品直達全球用戶。文化不再局限本地,成為全球觀眾的共同消費,促進用戶爆發、優化單位經濟,平台也因此受益。

共識型文化是大規模用戶進場的最佳切口。我寫過SuperGaming善用知名IP拓展遊戲,下載量已破2億。

引自金融時報

AI和演算法主導下,文化聚合加速。青少年不必主動找媒體,演算法會自動重複推送強化其想法的內容。LLM普及加劇風險——內容不再是人類創造,而是AI無限放大原有世界觀,甚至導致悲劇。反向來看,AI也越來越多應用於心理治療

科技具備兩面性。一方面,有助小鎮青年認識世界、尋找榜樣;另一方面,也成為錯誤觀點無限放大的溫床。社會日益分裂,對話消失,演算法統治。

我們用「爆款內容」替代「故事傳承」,圈層點擊率犧牲了深度。

事實還重要嗎?只要有點擊量就好。

每人只有十五秒流量,BGM和短影音主宰一切。歷史故事、情感、美德壓縮為短暫的多巴胺刺激。人類體驗變成無窮下滑,一個接一個新內容,現代的「老虎機」。奶奶講給孫子的故事,如今交由Google Gemini自動生成,沒人再有耐心與時間。

我們用調侃式搭訕代替情書,手工的獨特被機器大量稀釋。

那加密產業和這現象有什麼關聯?

理解之前,先梳理產業的發展脈絡。

轉型

米開朗基羅到Jay Z,梅第奇到SoftBank,文化傳播離不開資本。資本讓更多人認同文化,而印刷、廣播、網路等技術推動其擴散。資本是藝術的沃土,也是分發的管道。

當「表達媒介」本身變成金錢,又會怎樣?

這正是加密市場面臨的兆元難題。

加密最初希望以賽博龐克精神取代銀行。早期收到Satoshi白皮書的人,多因加密軟體與政府衝突。1990年代,輸出加密技術幾乎等同於輸出核武,因此先天就懷疑並反感政府。

比特幣早期用戶並非Fintech愛好者,而是絲路等灰色產業、遭銀行封殺的組織。WikiLeaks被PayPal斷金,轉而接受比特幣,Satoshi還說他們「捅了馬蜂窩」。那是2011年,比特幣仍在邊緣地帶。行業聚焦要到Ethereum於2014年ICO之後。2017年3月Cosmos ICO引爆「萬物上鏈」。

叫車?上鏈。交友App?上鏈。政府也要鏈改!

一切都上鏈、代幣化,大家需要去中心化——半是玩笑、半是真實。

關鍵原因有二:

  1. 以太坊智能合約讓資產發行、轉移、交易極其便利
  2. 鏈上資本形成突破式創新,創辦人可避開VC,直接向「社群」募資,事實上就是那群炒幣者。

ICO為VC股權帶來流動性,也讓散戶參與。高喊去革新VC,鼓吹「社群」共持資產(Token)、分散治理(DAO),一度振奮人心。

如同金融市場循環,極端樂觀主導,直到价格歸零。

市場成熟後,分成兩類用戶:量化派和「農民」。

  1. 量化派是高階交易員,靠資金、資訊與金融知識套利
  2. 「農民」是一般用戶,為協議提供「勞動力」。我自己也是幫協議出內容、換代幣。更廣義則是無數「空投農」。

甚至不發Token,只叫「積分」也能賣夢想。

產業從「顛覆體制」演變成只盼空投補貼度過熊市。


那是美好年代。圖片來源

從此,沒人在意「去中心化」,大家只看「哪個Token漲最多」。就像媒體由「消費媒介」變成「社會聲望指標」。ICO潮退後,要靠發Token吸金變難。

市場訊號機制開始演化。Token價格仰賴VC與交易所背景定價。

產業如所有新事物邊走邊試。到底叫別人ser對嗎?DAO電話要不要參加?無所謂。創辦人拿DAO Token買豪宅、Snoop Dogg在元宇宙買地,或許還真得看看Dr Dre是不是還是Dr D.R.E

Discord群人數等同「社群」,Token價格變成「產品」標誌,忽略許多市值十億美元協議每日收入不到100美元。把「討論問題能力」錯認為「執行力」,把技術名詞誤解成創新。

比特幣ETF行情火爆,山寨幣沒動,大家開始認清現實。

2024年meme幣熱潮,其實代表行業醒悟——「波動性」就是「產品」。只要會漲、只要機制看似公平,大家就願意投機。從WIF、Fartcoin到各種怪幣,終於明白,投機資產本身也能成為表達工具。唯一的共識是:

逐利。

行業由「信仰」或「技術」轉向「行為經濟學」,核心變成「交易」。這並不奇怪,畢竟區塊鏈是「貨幣高速公路」。但同時,另一種「加密文化」也在悄然浮現。

真正能規模化的產品,往往抓住圈外人看來極為「特別」的用戶行為。例如Layer3,看似空投農民工具,實則已是百萬級Web3用戶入門閉環,涵蓋聲譽、錢包、Swap、多鏈支援。早期被當作「任務平台」,新項目冷啟動已離不開它(我方項目也在用)。


你會想到2021年會是這樣嗎?圖片來自Pudgy Penguins Twitter

同理,NFT被視為「死技術」,Pudgy Penguins卻做出典範,與沃爾瑪合作創造逾1000萬美元營收,品牌全網資產累積曝光超1200億次,日均IP流量約3億。Pudgy以加密原生模型開創新玩法:結合零售合作,用Web2社群引爆流量。

這些例子都在追問:加密文化到底是什麼?是盲目炒meme?是天天合約爆倉?還是搏剛上的AI概念幣,只因AI即將顛覆就業、兩年內必須逃離「永久中產」?

市場已給出答案:加密既是表達媒介,也是交易文化。用戶認同其作為國際價值流轉工具(穩定幣盛行),但某些想法並不被市場買單,「Play-to-Earn」已然遇冷,內容幣尚未爆發。

每天看朋友在Instagram分享內容,卻不知自己Zora作品價值幾何,十分可惜。

如同言論自由必然有冒犯內容,全球資源協調也可能被惡意用戶濫用。結果很簡單:品質劣化,沒人再聽你說,也無人願意買單你的資產。Crypto Twitter可能正在經歷這樣的雙重代價。

不得不承認,加密產業的演化與所有媒介一樣。許多冷門書籍被遺忘,網上數百萬部落格乏人問津,社群內容一天就消失,加密資產也終將如此——四千萬Token中多數歸零。內容幣未來也許會像2021年的NFT、2017年的ICO,成為一代人的懷舊。

萬物的歸宿都是湮滅,除非有文化核心。

文化核心在於交流形式。語言塑造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2021年前尚能用圈內術語自娛自樂,若想破圈,必須用大眾語言溝通。這正是Decentralised.co致力推動的。

譬如,交友App不必標榜「用zk-proof驅動」,用戶只在乎能否找到對象。穩定幣不是比拼上了多少鏈,用戶只在乎匯款快不快、便不便宜。人們關心的是今日能用什麼,不在意未來可能發生什麼。

行業越貼近C端,就越需要用一般網民能理解的語言表達。語言歸根究底是社群認同和互動頻率的體現,我們必須改變引導與留存新用戶的方式。

新一代的「梅第奇」是注意力販子。

新一代的「米開朗基羅」則是定義資本流向的藝術家。

讓我詳細說明。

升華

以「賭場和咖啡館」來看加密生態。賭場資金流快,但用戶留不住,最後贏家多半是莊家。咖啡館則穩紮穩打,來客為環境和故事留連。有宗教背景的社會,教堂、寺廟也是如此。咖啡或信仰只是表象,真正凝聚人心的,是故事和情感。


班加羅爾Champaca咖啡館就是交流、靈感書寫的聚落。圖片來源

人們之所以願意長期回流,是因分享故事與交流。現今加密社群裡,大家最常分享的是K線圖,一旦行情回落,用戶就不再回來。如何提升回流?如何讓加密技術真正突破?

必須回到Web生態本質。

現代網路受到兩大力量驅動:

  1. AI和大模型浪潮下,創作氾濫,人人皆創作者,實則無人是獨特創作者。用戶需要全新內容擁有、變現和分發機制。
  2. 內容可驗證性。AI產製的內容能黏住用戶,吸引流量進而變現。

加密給網路最大的價值是可驗證性與所有權。這些觀念並不新穎,2023年我們就討論過。如今,監管和資本態度轉向,意味著新機會窗口出現。

Web的本質是自由表述,加密則讓用戶真正擁有內容分發權,也能自由發行、交易或持有資產。meme幣的流行本質是全民貨幣化表達的極致。

網路初期人們想像是工作機會,但真正吸引大規模用戶的,是娛樂和交友。meme資產是加密時代的娛樂設施,但因「損失效應」難以持久。也許,並不是所有事都適合交易化。

僅1%的網路用戶會主動發表內容。放到加密世界,或許99%的用戶在App裡根本不會頻繁交易。關鍵在於如何設計出讓用戶因其他理由持續回流,而不是不斷參與鏈上交易。下一代面向C端的加密應用,魔力就在此。

我知道,這聽來有些矛盾。一方面區塊鏈是「貨幣高速公路」、一切皆市場,但頻繁交易會導致流失。歸根結底,注意力才是真正資源。

那會是什麼模樣?

以下是社群和娛樂領域的早期探索。

1. 以預測市場為核心結構的社群網路

現今預測市場平台會邀請KOL在內容中嵌入預測市場,交易手續費回饋創作者。Twitter即將與Polymarket正式整合,這種「注意力+交易」融合作法仰賴加密技術支撐。


即使如此,加密圈仍是唯一真的能下注「耶穌2025年是否歸來」的地方,但能開多大倉就難說了

2. 更優單位經濟模型的音樂串流平台

Spotify單曲流分潤僅$0.03-0.005,主因訂閱費過低。讓創作者能發行數位紀念品,平台抽成,分潤即提升。例如,我很樂意收藏一張Fort Minor《Rising Tied》簽名黑膠。

也許,黑膠可以在鏈上發行,實體隨時領貨。這種新商業模式已在部分領域出現。像你可在Courtyard買卡包,但社群與串流平台各自為政。

這並不等於否定金融基礎的重要。我們曾討論HyperliquidJupiter等高收入應用,它們就是現代銀行。資本集中才能開發新工具、吸引目光。

但要長久,還是要讓用戶為其他理由持續回流,而非單靠投機。交易體驗必須再進化。

這讓我思考,「文化」真正的定義是什麼?

文化是每個人心中念念不忘的故事總和。像我和巴基斯坦計程車司機互推歌曲,因愛人一句「媽媽生病就用Kheer哄我」而在Instagram收藏甜品食譜,被問起印度電影,總是推薦《Jab We Met》《Veer Zaara》《Laapatha ladies》。

還有,為祈願親人痊癒,會去家族三代常去的教堂。

這些沒有金錢交易,卻因故事與情感建構起共同體,讓這些瞬間永遠難忘、價值無可取代。生活的密度因此提升,產品也會反映這種底層感受。

長期使用蘋果產品,你會體會到Steve Jobs迪士尼時期的影響。拿起iPhone,能感受到他對美學的極致追求,這也是為何每年iOS再怎麼微調大家都願意買單

Web3產品極少有這類「文化底座」能大規模複製,Web2則精心經營。Facebook首發聚焦常春藤校友社群,Quora一度是矽谷開發者互助平台,Substack至今仍是高品質文學聚集地。Web3一樣能打造「文化底盤」。

若你長期關注PumpFun或Polymarket,對新興文化有更深感觸——但行業尚幼,難以凝聚。

科技不只改變表達方式,也提升美好事件發生的機率。像40%伴侶來自網路,科技本質正是:左手改造表達,右手提升幸福機會。

如果只把加密當投機工具,就是放棄無數新機會。

或許,是時候把加密視為表達媒介,真正想像一種全新產業文化。

向新文藝復興致敬,

Joel John

聲明:

  1. 本文轉載自[Decentralised.co],版權歸原作者[Joel John]所有。如有疑義,請聯絡Gate Learn團隊,我們將妥善處理。
  2. 聲明: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3. 譯文由Gate Learn團隊翻譯,除特殊說明外,嚴禁轉載、分發或抄襲本譯文。
* 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文不作為 Gate 提供的投資理財建議或其他任何類型的建議。
* 在未提及 Gate 的情況下,複製、傳播或抄襲本文將違反《版權法》,Gate 有權追究其法律責任。

分享

幣圈日曆

項目進展
泡泡瑪特 mini 版 LABUBU 新品線上發售時間爲 8 月 28 日 22:00,線下發售時間爲 8 月 29 日。
LABUBU
2025-08-28
NFT AI 產品發布
Nuls將在第三季度推出一款NFT AI產品。
NULS
2.77%
2025-08-28
dValueChain v.1.0 發布
Bio Protocol 將在第一季度推出 dValueChain v.1.0。它旨在建立一個去中心化的健康數據網絡,確保在 DeSci 生態系統中醫療記錄的安全、透明和防篡改。
BIO
-2.47%
2025-08-28
AI生成的視頻字幕
Verasity將在第四季度添加一個AI生成的視頻字幕功能。
VRA
-1.44%
2025-08-28
VeraPlayer 多語言支持
Verasity將在第四季度爲VeraPlayer添加多語言支撐。
VRA
-1.44%
2025-08-28

相關文章

3074傳奇後對以太坊治理的思考
中級

3074傳奇後對以太坊治理的思考

以太坊 以太坊改進提案-3074/以太坊改進提案-7702事件揭示了其治理結構的複雜性:除了正式的治理流程外,研究人員提出的非正式路線圖也具有重大影響。
6/11/2024, 7:21:16 AM
最後與當前牛市中的 NFT 和模因幣
中級

最後與當前牛市中的 NFT 和模因幣

本文探討了當前和過去牛市場中模因幣和 NFT 的市場動態,提供了比較分析。它提供了有關價值和安全方面的見解和建議,強調了資產保護與投資的重要性。
6/25/2024, 7:59:24 AM
真實世界資產 - 所有資產都將鏈上移動
中級

真實世界資產 - 所有資產都將鏈上移動

如果軟體正在吞噬世界,那麼代幣化現實世界的資產正在吞噬資本市場。通過將現實世界的資產鏈上,現實世界的資產領域已成為區塊鏈技術最有前途的用例之一。將現實世界資產的穩定性和價值主張與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金融的創新特徵和潛在效率聯繫起來,為一些值得注意的專案提供了見解和解釋。
6/12/2024, 3:53:16 PM
一文讀懂量化策略交易
新手

一文讀懂量化策略交易

量化策略交易是使用程序自動交易,量化策略交易有許多種類和優點,好的量化策略交易可以穩定獲利。
11/21/2022, 8:19:14 AM
Gate 研究:比特幣反彈 3.5%,以太坊落後,Dinari 和 Pell Network TVL 暴增
進階

Gate 研究:比特幣反彈 3.5%,以太坊落後,Dinari 和 Pell Network TVL 暴增

Gate研究院的每日市場回顧和展望涵蓋比特幣和替代幣市場趨勢、宏觀資本流動、鏈上指標分析、熱門項目更新、代幣解鎖信息和關鍵行業會議,為加密貨幣市場提供全面的分析和預測。
7/26/2024, 9:47:44 AM
Gate 研究院:GT 代幣價格創歷史新高,以太坊主網質押量超 5,400 萬枚
進階

Gate 研究院:GT 代幣價格創歷史新高,以太坊主網質押量超 5,400 萬枚

Gate 研究院日報:BTC 嘗試向上突破 99,000 阻力位,但未能有效站穩,回落至 95,860 美元。以太坊質押量超 5,400 萬枚ETH,再質押佔比近 10%。GT 最高價達到 17.69 美元,創下歷史新高。Base 鏈上 Uniswap 協議月度交易量達 156.5 億 美元,創歷史新高。美國上市公司KULR推出比特幣儲備庫,購入約 217 枚比特幣。MIRA 代幣市值飆升至 8,000 萬美元,成為罕見疾病籌款新典範。去中心化 AI 基礎設施項目 ChainOpera 完成 1,70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由 Finality Capital Partners 領投。
12/27/2024, 9:06:32 AM
即刻開始交易
註冊並交易即可獲得
$100
和價值
$5500
理財體驗金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