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確定性樂觀到確定性悲觀,真正的機會藏在幻滅之後

撰文:Matti

編譯:zhouzhou,BlockBeats

編者按:本文梳理了加密行業從早期理想主義到現實主義的演變路徑,指出我們正處於幻滅後的關鍵轉折期。盡管大多數項目趨於模仿與保守,但真正的機會仍潛藏於「確定性悲觀」的邊緣地帶。

以下爲原文內容(爲便於閱讀理解,原內容有所整編):

我又帶來了一篇受彼得·蒂爾(Peter Thiel)啓發的混搭文章。作爲一個自詡爲「蒂爾學者」(Thielogian)的人,我經常通過他的經典著作《從零到一》的視角來思考未來。蒂爾的分析框架靈活多變,能夠用來解剖各種理念、趨勢與運動。然而,有時候它更像是維特根斯坦的尺子——它的可靠性極度依賴於觀察者的立場,而不總是提供清晰一致的視角。

作爲一名加密投資人,我經常通過剖析敘事來更好地理解潛在機會。在這個行業的轉折點上——我們正處在縮小新興技術市場套利空間的關鍵時刻——我也在思考,怎樣才能發現並激發更優質的想法與產品。

透過蒂爾的視角,我看到加密世界的時間線如同一次演進:從比特幣早期的「確定性樂觀」,到 Web3 宏大願景下的「非確定性樂觀」——金融最終被視爲殺手級應用;再到 meme 幣賭場時代的「非確定性悲觀」;而如今,在監管趨於明確的當下,我們似乎正戰略性地接受一種「確定性悲觀」。

這是一段從密碼朋克理想主義出發,穿越初創熱潮,滑入頹廢泥潭,最終走向標準化的旅程。

這種軌跡是否普遍存在於各類趨勢中?一種革命性的想法,在部分被驗證之後,往往會被神化成靈丹妙藥;當它無法兌現那些高昂的期望時,便遭到詛咒,最終卻逐漸融入現狀。革命從未真正完成,但我們仍在加特納炒作週期的閉環中,反復上演某種(對某些人而言)令人滿意的循環。

在加密領域,這一宏大的炒作週期常被價格波動所掩蓋。每一輪加密週期——比特幣、承諾打造「世界計算機」的 ICO、DeFi、meme 幣,再到如今的監管融合與傳統金融對接——看上去都像是更大模式的分形。目前,我們正處於「幻滅低谷期」。按照卡洛塔·佩雷斯提出的技術浪潮框架,這正是關鍵的轉折點。

Web3 曾承諾要將 Web2 的利潤模式「上鏈」,去中心化並代幣化。但 Web2 或 Web3 並不是一個地方,也不是一個清晰可辨的「事物」。正如我幾年前所說,它更像是一種「用戶偏好」;而如今,這種偏好依然屬於小衆。如果你總是需要依賴舊世界的語言去解釋新事物,那你其實並沒有在創造真正的新東西。

加密行業已經不再是一個邊疆市場,但在這個已經建立的領域邊緣,機會仍然存在。在這個走向成熟的階段,最大的勝利來自哪裏?直覺上,是那些處於增長期或後發優勢的玩家。

還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曾高舉「確定性樂觀」旗幟、推動加密普及的中心化交易所,如今已轉變爲悲觀主義者,他們更關注防守已有市場份額,而非推動鏈上採用。

過去,交易所和第一層區塊鏈(L1)爲投資者帶來了最豐厚的回報。諷刺的是,競爭最激烈、樂觀主義退場、務實主義登場的地方,反而誕生了最大的贏家。

這是否意味着我們已無「祕密」可挖?我認爲不是。今天的「祕密」,正是昨天的教訓。我們是否真正構建了許多具有創新性與價值的公司或網路?

那些觸手可及的果實已經被摘光——如今的大多數項目,不是在模仿前人,就是在稍作拼貼包裝,假裝有原創性。許多「解決方案」是在追逐根本不存在的問題,而另一些則幹脆只是試圖將傳統金融照搬到鏈上。

加密原本是一股天生帶有修正主義色彩的力量,卻未能完成真正的革命。今天,它被一個核心(也許是僞命題)的問題所困:「你是想做對的事,還是想賺錢?」換句話說,你是否願意以舊體系願意出的價格,把自己「賣掉」?那些在 meme 幣賭場裏哭累了的革命者,正在越來越多地接受這個交易。

構建那些開發者以爲用戶「應該想要」的模糊產品(不,人們並不真的想擁有自己的數據),以及中心化服務商的明顯成功,一起將行業推向了如今的僵局。如今,在加密世界裏,已經幾乎找不到真正的「確定性樂觀主義者」了。但也正是在這「幾乎不可能」中,隱藏着你在前沿投資的機會。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