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NERO发帖挑战# 秀觀點贏大獎活動火熱開啓!
Gate NERO生態周來襲!發帖秀出NERO項目洞察和活動實用攻略,瓜分30,000NERO!
💰️ 15位優質發帖用戶 * 2,000枚NERO每人
如何參與:
1️⃣ 調研NERO項目
對NERO的基本面、社區治理、發展目標、代幣經濟模型等方面進行研究,分享你對項目的深度研究。
2️⃣ 參與並分享真實體驗
參與NERO生態周相關活動,並曬出你的參與截圖、收益圖或實用教程。可以是收益展示、簡明易懂的新手攻略、小竅門,也可以是行情點位分析,內容詳實優先。
3️⃣ 鼓勵帶新互動
如果你的帖子吸引到他人參與活動,或者有好友評論“已參與/已交易”,將大幅提升你的獲獎概率!
NERO熱門活動(帖文需附以下活動連結):
NERO Chain (NERO) 生態周:Gate 已上線 NERO 現貨交易,爲回饋平台用戶,HODLer Airdrop、Launchpool、CandyDrop、餘幣寶已上線 NERO,邀您體驗。參與攻略見公告: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284
高質量帖子Tips:
教程越詳細、圖片越直觀、互動量越高,獲獎幾率越大!
市場見解獨到、真實參與經歷、有帶新互動者,評選將優先考慮。
帖子需原創,字數不少於250字,且需獲得至少3條有效互動
Web3的哲學根源:從個人計算機到全球超級計算機的演進
Web3的哲學根源:從個人計算機到全球超級計算機
Web3的精神源頭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個人計算機的誕生。其核心理念是賦予個體掌控隱私和資產的能力,讓人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生活。這種思想延續了60年代以來的個人計算哲學。
盡管人們常常將Web3與互聯網演進或比特幣革命聯繫在一起,但這些視角都未觸及其更深層的精神內核。事實上,今天人們對Web3的理解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Web3的核心哲學源於60年代末個人計算機的興起,其本質是將技術主導權還給個體。它讓用戶能夠自主創建和管理帳戶與錢包,無需信任地與陌生人交互,並自由參與網路治理。Web3不是用技術控制人,而是幫助人掌握技術,讓人們能夠獨立思考,自主生活。
這一理念與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反主流文化浪潮高度契合,並在此後融入了開源運動和互聯網精神。早在"Web3"這一術語被正式提出之前,技術界就有許多先驅者以類似理念探索未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就是史蒂夫·喬布斯。
喬布斯的青少年時期正值60年代,這是一個充滿動蕩與理想主義的時代。當時,一本名爲《全地球目錄》的獨立雜志在青年羣體中風靡一時。該刊以"獲取工具"爲口號,致力於向讀者介紹各種能幫助個體獨立思考、掌控命運的工具。
《全地球目錄》的創刊詞中已經清晰可見與當代Web3哲學不謀而合的精神:"過去,那些遙遠的權力與榮耀雖有其成就,但其嚴重缺陷已掩蓋了真正的進步。對此,一種親密的、個人的力量正在發展中——個體可以掌握自己的教育,尋找靈感,塑造環境,並與感興趣的人分享這段冒險旅程。"
進入70年代,個人計算機的普及之路愈發清晰。一家名爲"人民計算機公司"的機構於1972年成立,並率先警告最早一批黑客:技術如果被濫用,可能淪爲控制人的工具。
正是在這種精神指引下,喬布斯於1975年參與了"手搓計算機俱樂部",這是歷史上最早的黑客聚會之一,也成爲硅谷個人計算浪潮的源頭。次年,他與沃茲尼亞克共同創辦了蘋果公司,並推出了他們的第一款產品Apple I。
Apple I的早期宣傳語體現出強調個體權力、倡導技術自由的理念,這些理念後來也發展爲開源哲學的核心要義:"我們的理念是爲我們的計算機免費或幾乎免費地提供軟件,你無需反復爲訪問這個不斷增長的軟體庫付費。"
八年後,喬布斯推出Macintosh,徹底改變了大衆對計算機的認知。他將蘋果定位爲個人計算領域的"自由火種",與當時試圖壟斷市場的巨頭抗衡。
進入80年代,開源技術開始萌芽,"自由軟件運動"隨之興起。理查德·斯托曼堅信,軟件應當賦予用戶最基本的自由與掌控權。他從倫理層面提出:技術自由關乎個體自由。
同一時期,黑客文化也逐漸被系統化爲一種獨特的思想體系,被稱爲"黑客倫理"。1984年出版的《黑客:計算機革命的英雄》對這一理念進行了深刻總結,爲後來無數開發者與技術理想主義者樹立了精神燈塔。
進入90年代,互聯網開始快速走入大衆視野。然而,隨着技術的普及,政府對於網路犯罪的恐慌也逐漸升溫。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電子前沿基金會應運而生,致力於捍衛數字時代的言論自由與用戶權利。
與此同時,1993年《Cypherpunk宣言》問世,強調數字隱私在開放社會中的核心地位。這一系列理念推動了密碼學的發展,並最終引領人們走向真正的技術變革——2008年中本聰發布的《比特幣白皮書》。
比特幣的誕生恰逢全球金融危機,其"去中心化貨幣體系"理念爲那些已對金融系統失望的黑客、Cypherpunks及自由主義者提供了現實選擇。
2013年,Vitalik Buterin提出了將區塊鏈技術從單一的貨幣用途拓展爲通用計算平台的設想,這一設想很快演變爲Ethereum的雛形。在項目初期,他遇到了Gavin Wood。Gavin不僅幫助以太坊從理論走向工程實踐,還於2014年撰寫了Ethereum"黃皮書",爲整個系統確立技術規範。
正是在這段時期,Gavin Wood首次系統性提出了"Web3"的概念。這不僅僅是一個新術語的誕生,更是一種全新社會基礎設施的構想:在技術、社會意識與歷史機遇三者契合之時,我們終於能夠構建一個去信任、去中介、以個體爲中心的新世界。
從Ethereum到Polkadot,再到目前正在推進中的JAM協議,每一個項目都以長遠的視角出發,根植於"自由"這一核心價值——這也是個人計算機與Web3的靈魂所在。
如果說喬布斯所引領的個人計算機革命是爲大衆打造"人人可用"的硬件終端,那麼Gavin Wood與他的同行所堅持的Web3哲學,則是在爲這個世界構建一臺"人人可編程"的超級計算機。
從Apple I到Macintosh用了8年,從Macintosh到iMac花了22年,再到iPhone的問世,整整31年。這些節點構成了個人計算機演進的軌跡。而今,我們正站在另一個時代門檻上:一個基於Web3、爲所有人而生的"全球超級計算機"正在成形。
無論未來如何展開,其背後始終有這樣一羣人。他們跨越技術、制度與文化的界限,只爲實現一個共同願景——構建一個真正以人爲本、賦予個體最大自由與創造力的數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