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INIT V2 快結束了,再不補作業就晚了這幾天順手研究了一下 @Infinit_Labs 的 V2 測試,發現其實不難懂,玩法也不復雜。


屬於那種看起來“高門檻”,但真擼起來,體驗比大多數鏈上項目舒服得多的。

下面說下我個人理解,不是科普帖,純站在“用過”的角度講講。

1️⃣ INFINIT 是在解決一個很真實的問題:策略難落地

別說新人了,就算是玩DeFi玩了兩年的人,也常常被策略勸退。

比如你看到有人發個“無風險高收益的循環質押”,聽着美,
但一操作,十幾個步驟、四五條鏈、各種籤名和橋接……
就問你一句話:你能跑完一次嗎?

我自己錯過過好幾次這種機會,後來就幹脆不看了。
INFINIT V2 就是來解決這個問題的。

2️⃣ 它做了一件特別樸素但有價值的事:把“想法”和“執行”拆開了

你有一個策略的idea,比如「如何安全擼Pendle + Silo組合收益」。
以前是你得自己搭建執行全流程。

但現在你只要把想法寫出來(甚至直接用自然語言說出來),
後面由系統智能體去拆解、分工、執行。

你的錢不出錢包,任務自動完成,所有操作鏈上可查。
這就是他們說的“Agent Swarm”——我更願意叫它:鏈上的“策略機器人協作組”。

3️⃣ 創作者可以靠策略賺分成,這機制我覺得蠻新鮮

V2 有個“策略創作”功能,創作者寫好一個策略後,
只要有人來執行,你就能拿手續費。

這一下就把喊單KOL們從“割人”變成了“做產品”的人。
說白了,大家不是靠熱度賣空氣,而是真金白銀拼誰策略穩、收益高、掉坑少。

如果後面開放社交層,這部分可能會很有意思。

4️⃣ Stones 是主線,別忘了該擼的分都擼

這次V2測試其實核心就是在積累積分 —— Stones。
通過創建策略、執行別人的策略、反饋任務結果等方式都能賺。

Stones後面可能是治理、空投、等級體系的基礎,所以別小看。
有點像當年Galxe測試時積分小動作不斷攢,最後空投喫滿的感覺。

5️⃣ 當前生態已經不是空殼子,12個項目在接入

我用下來發現,其實已經支持很多主流協議了,像:

INIT(再質押)

Pendle(收益拆分)

Silo(非池化借貸)

Ethena、Renzo、Dolomite……

目前主要還是以Arbitrum爲主網做測試,另外Aptos、Polygon社區也在搞早期策略沙盒。
從TVL來看,INFINIT全生態合起來已經有 6.3 億美元流入,不算小。

6️⃣ 我爲什麼決定認真參與一下?

很簡單,有兩點打動我:

1)操作體驗真不錯,不像大多數測試那樣“完成任務爲目的”。
它這個是真在搭建一個長期可用的策略協作框架,細節上打磨得挺好。

2)我看到了“DeFi”的一點苗頭:
不是靠合約復雜度卷出花,而是把執行這層徹底自動化,把人的智慧留在策略設計上。

如果它真能跑通,那未來搞DeFi就不再是高手的專利,
而是你我都能用自然語言寫策略、賺分成、復用別人的策略。

🤫沒準這是個讓“普通人用得起的DeFi框架”,還剩最後幾天,測試結束前建議至少:

綁定錢包、熟悉操作流程

跑兩個現成的策略體驗一下(推薦選擇評分高的)

嘗試自己寫一個策略prompt,不需要技術基礎把能擼的Stones分數都擼滿

別到最後看到別人喫空投才追悔莫及。萬一真陽光普照了呢?這年頭,認認真真做事的項目,不多了。

如果你也體驗了,可以一塊交流下。我這邊也整理了一些執行效果好的策略模板,有需要的可以留言。

@Infinit_Labs
DEFI10.46%
IDEA3.03%
PENDLE2.63%
AGENT7.42%
查看原文
post-image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