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蓝,描绘你的无限可能!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动玩法
1. 在 Gate广场 发布原创内容(图片 / 视频 / 手绘 / 数字创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蓝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标题或正文必须包含标签: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内容中需附上一句对Gate的祝福或寄语(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办越好,蓝色永恒!”)。
4. 内容需为原创且符合社区规范,禁止抄袭或搬运。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Gate × Redbull 联名赛车拼装套装
二等奖(3名):Gate品牌卫衣
三等奖(5名):Gate品牌足球
备注:若无法邮寄,将统一替换为合约体验券:一等奖 $200、二等奖 $100、三等奖 $50。
🏆 评选规则
官方将综合以下维度评分:
创意表现(40%):主题契合度、创意独特性
内容质量(30%):画面精美度、叙述完整性
社区互动度(30%):点赞、评论及转发等数据
微策略再推新棋:优先股 STRD 登场,但社区却不买账?
撰文:Fairy,ChainCatcher
Strategy 又出新招了。
为持续加码比特币头寸,微策略近年来频频「造血」,从普通股、可转债到优先股,三路并进,融资不断。
牛市未尽,筹码加倍。昨日,Strategy 宣布推出全新优先股产品 STRD,这是其比特币重仓路径上的又一张筹码。这张「新牌」有何不同?它的结构设计、潜在风险与市场博弈,又释放了哪些信号?
STRD:高息,但不保证到账
STRD 是 Strategy 推出的第三类优先股产品,拟公开发行 250 万股,所筹资金将主要用于比特币收购及营运资金补充。STRD 本质上是对 BTC 多头策略的又一次结构化表达,延续 STRK、STRF 的框架,又在收益分配与退出机制上做出新设计。
与前作类似,STRD 背后的底层资产依然是比特币,但这次 Strategy 采取了更「防守中进攻」的结构:年化票息为 10%,但不具备强制支付义务,且利息不累计。
加密 KOL Phyrex 解读一语中的:「STRD 的本质就是以 10% 的年息融资借钱给 Strategy ,但 Strategy 未必会按照承诺分发 10% 的年息,如果没有发,以后也不会补发。在说明中 Strategy 承诺了会按时发放,前提是企业盈利向好。」
至于这笔利息从何而来,Strategy 理论上有三种可能的支付路径:
虽然 Strategy 拥有不支付利息的权利,但这样做的代价将极为沉重。一旦停止发息,STRD 的市场价格势必承压,投资者信心受挫,未来再融资也将面临更大阻力。因此,市场普遍认为,只要比特币市场表现稳健,Strategy 大概率会选择按时履约,以维护其市场信誉及资金链的可持续性。
「三剑齐发」:Strategy 的多层次优先股
聊完 STRD 的特性后,不妨回过头来看 Strategy 当前的三款优先股产品。STRK、STRF 与 STRD 在清算顺位、收益设计、风险结构上各有定位,构成 Strategy 多层资本结构的关键拼图。以下是 Bitwise 高级投资策略师 Juan Leon 整理的三种产品对比表(表格内容由 ChainCatcher 翻译):
从投资者适配角度来看,STRK 更契合追求稳健收益、风险偏好较低的保守型配置需求;STRF 面向期望锁定较高固定收益、但可接受一定信用风险的中性投资者;STRD 则聚焦于风险容忍度高的进攻型资金。
除了产品层面的延展,STRD 的推出或许也是 Strategy 对资本结构底盘的一次加注。据社区成员 @DogCandles 分享的图表显示,STRD 「地位低」,但「作用大」,通过改善上层产品的信用支持,优化整体资本结构。
社区不买账,STRD 争议四起
STRD 的发布是 Strategy 精心设计的一步棋,但社区却并不一致叫好。许多声音直指其「资本魔法」:
《比特币时代》作者 Adam Livingston 直接点破:STRD 本质上是一个伪装成收益工具的 BTC 增持期权。BTC 大涨时,Strategy 按面值赎回;BTC 大跌时,直接不发息。投资者实际上是在为他的「比特币终极采纳」信仰买单。
而 Metaplanet 比特币战略总监 Dylan LeClair 则从结构角度称其「天才设计」:「STRD 的发行实际上提升了 STRF 的信用质量。」
关于 Strategy 的未来发展路径,加密 KOL Phyrex 则给出更大胆的预测:「有可能 Strategy 会做一些库存 Bitcoin 的打算,比如将 BTC 借贷出去,比如参与一些量化交易,来维持现金流,Strategy 以后可能会变成一家基于 BTC 的银行。」
Strategy 的筹码已推至牌桌中央。用结构化产品包裹信仰,用风险收益模型掩盖单边押注,用「高息」吸引市场情绪。
这场以信仰为底的金融实验,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