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后们的Web3创业旅程:从狂热到理性当80后、90后还在困惑是否要赶上Web3这趟"革命快车"时,一些00后已经"玩得飞起"。有00后说:"你们眼中的革命,是我生活的日常。"然而,这个新赛道不仅有狂热,一些年轻的先行者也开始冷静思考。我们采访了4位"玩"Web3的00后创业者,他们的故事或许能折射出行业的另一面。## 青春期入局 福建人Meepo出生于2000年,已经"财务自由"。他定义的标准是,资产够买一线城市两套房加两辆车。这是他作为一名拥有十年经验的Web3"老兵"的战绩。Meepo小学六年级就接触了比特币。那是2012年,他的父母出于兴趣正在尝试比特币挖矿。为了阻止Meepo沉迷游戏,便鼓励他"研究一下"比特币挖矿,每挖到一个币奖励100元。当时比特币刚诞生两年,社会价值并不大。但2012年是个转折点,一批原本靠"刷机"诺基亚为生的华强北商户转向了比特币挖矿,中国突然冒出了一批专业的比特币挖矿算力。这批专业"矿工"的入场,间接让远在福建的Meepo的挖矿生涯提前结束了。他发现能挖出的币越来越少,一年后便放弃了。"那时没赚到什么钱",但他对区块链的兴趣从此开始了。2003年出生的Zohar也早早接触了比特币。上高一时,他从学校社团听说比特币,又自学了博弈论。家人也在玩比特币,他用3000元左右买了些"随便玩玩",但后来基本亏完了。现在Zohar有多重身份:某省高考状元、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已休学创业)、某艺术DAO联合发起人、Web3投资人等。他投资NFT的收益在数十倍左右。Emma创业时年龄更小,今年只有16岁,在加州圣何塞上高中。11岁时从父母那里听说了比特币,但兴趣不大。去年她的互联网项目入围了YC训练营前10%。今年她将项目升级为Web3项目,再次冲击YC。对于Emma来说,无论Web3还是Web2创业,都是一种学习方式。"我学习的方式就是通过创业项目,每当有问题就去查资料或请教别人。"她的父亲从不要求她上名校,更看重孩子的独立意志和自我约束。## "这里没有权威"Emma发现传统作家很难通过写书赚钱,于是创办了一个Web3的数字出版平台Cypher。在平台上,用户可以发布文章,读者可以"付费阅读+投资"作者。作者发行代币,当一个作者升值时,读者手中的代币也会升值,这给了读者支持作者的动力。"这将是一个自由市场,任何受读者欢迎的东西都会自动拥有更多的投资空间。"Emma说,"我想要的只有在Web3上才能实现。"她观察到,在Web2世界里,社交媒体巨头可以控制他们想要控制的任何内容。而在Web3中,没有中央权威,所有人都是区块链的共同所有者。"让内容真正实现自由的唯一方法,就是在Web3上构建它。"定慧对DAO一见钟情,这种不同于传统公司的组织形式是Web3最让他兴奋的地方。他出生于2003年,只上到高中,其中有八年时间是在家上学。小学五年级时,大学教师的父亲为他办理了退学,理由是孩子在学校"每天熬夜做作业","把身上的很多灵气都丢掉了"。从此,定慧不再经历体制内教育,而是通过各类项目实习或工作来学习。高二时,定慧做了一个凝聚了数百位在家学习、休学、退学少年的网络社群,"秉持着人人平等、自治的理念"。他觉得这就是在"践行"DAO。Zohar这位高考状元喜欢称自己为"坏学生"。高一时,他利用网课资源为自己制定了独立的学习计划。"为什么不论老师还是学校,都希望大家按照一个相对标准的节奏和要求去学习?"Zohar说,"我并不认为我属于大多数人。"他几乎不听课,通过自学习得了大量知识和高考经验,最后成为全市高考状元。半年后,他再次做出不同寻常的选择:从香港中文大学休学,投身Web3创业。Zohar觉得,在现有环境下普通人想实现自身价值很难,但"Web3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希望,在这场浪潮中,每个人的影响力都可以被放大。"## "割"与"被割""币圈怎么赚钱?就是靠消息不透明性赚钱。"Meepo说。他见过一些VC通过all in实现一夜暴富,之后便很快退出Web3,去投资其他领域。"很多Web3项目方所说的什么基于信仰、基于共识去做事,这些都是假的,当他们每个人都赚够钱后,就不会再有人谈什么共识了。"Meepo承认自己某种程度上也靠"割韭菜"实现了财富自由。会有负罪感吗?"因为我看不到谁在亏钱。区块链就有这样一个好处,就是你不知道现在是割谁的韭菜,所以就不会有负罪感。"但他不会允许在自己的项目里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定慧曾担任过一个宗教文化类NFT项目的运营负责人,他揣测投资方可能想"捞一把就走"。"一款头像类NFT最大的价值应该是使用者的人脉圈与牛市中的造富效应。但对于土狗NFT而言,通过一些叙事、营销手段为项目'赋能',看似做得风生水起,其实只是虚假繁荣,没有真的创造价值。"定慧选择加入这个项目,是为了"以项目负责人身份去运作,面对更大的挑战、收获一手经验"。他现在已经退出了,"只是不愿再和这样不成熟的项目方合作了。这个项目可能没有什么价值,但我在做宣传时没有去故意欺骗或煽动大家的欲望产生购买,因此问心无愧。""NFT目前本质上还是一个靠声量贡献的领域。"Zohar说。他观察到,一个项目的优劣和它能否赚钱是两码事。一些项目"很稀有"、"有创意",但团队对用户预期管理不行,导致项目不被市场认可,NFT价格一直起不来。"我们管这叫市值管理能力,通俗点讲的话,有点像讲故事的能力。"一位资深NFT买家直言,"大部分NFT项目都是割韭菜"。项目方在初期会描绘美好未来,但一旦发布项目、用户买单后,就不再给项目"赋能",用户相当于只买到了一张图片。Meepo觉得自己有办法改变这种现象。他策划了一个主打IP二创概念的NFT,并很有信心它会被市场欢迎。他为项目写了一篇10万字的玄幻开放式小说,用户买完NFT后,会获得小说里某个章节,可以对这段话进行创作。"这样就能实现NFT的价值不决定于市场,不决定于项目方,而是持有者本身。"他称这种模式为create to earn,持有者可以通过二次创作来提高NFT的价值。Meepo不担心卖不出去,因为他有3个总人数近万人的社群,"群主就是我"。这是他积攒的人脉,他相信只要在这些社群里宣发项目,"肯定有人买。"他称之为"圈层化的营销"。## 下一站"其实我对这个行业蛮失望的,Web3应该倾向于技术,而不是金融属性或者炒作的东西。我对Web3又爱又恨。"Meepo说,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Web3——今年本科毕业后加入了某互联网大厂。他青睐大厂在AI、元宇宙等方面的技术底蕴,"毕竟区块链只是Web3的一部分。""未来时机合适的话,我还是会回到Web3的。去中心化的商业文化更吸引我,那会是未来。"所谓去中心化与当下商业文化的差异体现在:过去十几年,互联网行业的畅销书是《无限战争》之类看上去就剑拔弩张的成功学书籍,而Web3领域的流行书籍是《主权个人》,基调从争斗变成了平权、和平共赢。这背后,生意的底层逻辑在改变:强调社区而不是公司,强调个人而不是公司,强调成员而不是用户。只不过,这种"去中心化"的未来依旧很远。定慧写了一篇文章《国人DAO大败局:放心吧!我们都实现不了去中心化自治》,复盘了当下DAO存在的问题。他提出,很多基于微信开展治理的DAO,和社群没什么区别;核心团队集权统治;开会繁琐,难以达成共识,没人做事;也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借着DAO的名义招摇过市,实际上啥也不是。""人们常提到Web3信仰,我觉得是一种投射,是将人类的理想投射到这样一片新鲜的热土上。"定慧反思,"它能不能变成现实?其实我不抱太大希望。"但他依旧在探索更好的DAO实现方式。对这些年轻人来说,Web3不是终点,更像是人生的一段旅途、新的尝试或低成本的冒险。Zohar说,他终归有一天还是要回归校园,做更加深度的学习。"我在校外的经历和校内去研究的东西将会是互补的。我很渴求这方面的进步。"他希望在回到学校前,积累更多关于市场的认知,与人做大量交流,获得独特见解。"当我觉得已经搭建完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框架时,我会回到学校研究另一个体系的框架。人不能总局限于一个方向、事情上去努力,那样可能不会走得非常远。"年轻人的发迹故事就像爽文。他们作为社会资源最少的一个群体,底色其实是"Underdog"。如果连资源最薄弱的人都成功了,那理论上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喜欢看年轻人的故事,也都希望自己能过得更好。故事还在继续。作为第一批00后Web3创业者,Meepo加入了互联网大厂,Zohar未来要回到学校,Emma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冲击YC训练营,定慧还在寻找DAO的机会:他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00后Web3创业者的狂热与理性:从财富自由到行业反思
00后们的Web3创业旅程:从狂热到理性
当80后、90后还在困惑是否要赶上Web3这趟"革命快车"时,一些00后已经"玩得飞起"。有00后说:"你们眼中的革命,是我生活的日常。"
然而,这个新赛道不仅有狂热,一些年轻的先行者也开始冷静思考。我们采访了4位"玩"Web3的00后创业者,他们的故事或许能折射出行业的另一面。
青春期入局
福建人Meepo出生于2000年,已经"财务自由"。他定义的标准是,资产够买一线城市两套房加两辆车。这是他作为一名拥有十年经验的Web3"老兵"的战绩。
Meepo小学六年级就接触了比特币。那是2012年,他的父母出于兴趣正在尝试比特币挖矿。为了阻止Meepo沉迷游戏,便鼓励他"研究一下"比特币挖矿,每挖到一个币奖励100元。
当时比特币刚诞生两年,社会价值并不大。但2012年是个转折点,一批原本靠"刷机"诺基亚为生的华强北商户转向了比特币挖矿,中国突然冒出了一批专业的比特币挖矿算力。
这批专业"矿工"的入场,间接让远在福建的Meepo的挖矿生涯提前结束了。他发现能挖出的币越来越少,一年后便放弃了。"那时没赚到什么钱",但他对区块链的兴趣从此开始了。
2003年出生的Zohar也早早接触了比特币。上高一时,他从学校社团听说比特币,又自学了博弈论。家人也在玩比特币,他用3000元左右买了些"随便玩玩",但后来基本亏完了。
现在Zohar有多重身份:某省高考状元、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已休学创业)、某艺术DAO联合发起人、Web3投资人等。他投资NFT的收益在数十倍左右。
Emma创业时年龄更小,今年只有16岁,在加州圣何塞上高中。11岁时从父母那里听说了比特币,但兴趣不大。去年她的互联网项目入围了YC训练营前10%。今年她将项目升级为Web3项目,再次冲击YC。
对于Emma来说,无论Web3还是Web2创业,都是一种学习方式。"我学习的方式就是通过创业项目,每当有问题就去查资料或请教别人。"她的父亲从不要求她上名校,更看重孩子的独立意志和自我约束。
"这里没有权威"
Emma发现传统作家很难通过写书赚钱,于是创办了一个Web3的数字出版平台Cypher。在平台上,用户可以发布文章,读者可以"付费阅读+投资"作者。作者发行代币,当一个作者升值时,读者手中的代币也会升值,这给了读者支持作者的动力。
"这将是一个自由市场,任何受读者欢迎的东西都会自动拥有更多的投资空间。"Emma说,"我想要的只有在Web3上才能实现。"
她观察到,在Web2世界里,社交媒体巨头可以控制他们想要控制的任何内容。而在Web3中,没有中央权威,所有人都是区块链的共同所有者。"让内容真正实现自由的唯一方法,就是在Web3上构建它。"
定慧对DAO一见钟情,这种不同于传统公司的组织形式是Web3最让他兴奋的地方。他出生于2003年,只上到高中,其中有八年时间是在家上学。
小学五年级时,大学教师的父亲为他办理了退学,理由是孩子在学校"每天熬夜做作业","把身上的很多灵气都丢掉了"。从此,定慧不再经历体制内教育,而是通过各类项目实习或工作来学习。
高二时,定慧做了一个凝聚了数百位在家学习、休学、退学少年的网络社群,"秉持着人人平等、自治的理念"。他觉得这就是在"践行"DAO。
Zohar这位高考状元喜欢称自己为"坏学生"。高一时,他利用网课资源为自己制定了独立的学习计划。"为什么不论老师还是学校,都希望大家按照一个相对标准的节奏和要求去学习?"Zohar说,"我并不认为我属于大多数人。"
他几乎不听课,通过自学习得了大量知识和高考经验,最后成为全市高考状元。半年后,他再次做出不同寻常的选择:从香港中文大学休学,投身Web3创业。
Zohar觉得,在现有环境下普通人想实现自身价值很难,但"Web3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希望,在这场浪潮中,每个人的影响力都可以被放大。"
"割"与"被割"
"币圈怎么赚钱?就是靠消息不透明性赚钱。"Meepo说。他见过一些VC通过all in实现一夜暴富,之后便很快退出Web3,去投资其他领域。"很多Web3项目方所说的什么基于信仰、基于共识去做事,这些都是假的,当他们每个人都赚够钱后,就不会再有人谈什么共识了。"
Meepo承认自己某种程度上也靠"割韭菜"实现了财富自由。会有负罪感吗?"因为我看不到谁在亏钱。区块链就有这样一个好处,就是你不知道现在是割谁的韭菜,所以就不会有负罪感。"但他不会允许在自己的项目里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定慧曾担任过一个宗教文化类NFT项目的运营负责人,他揣测投资方可能想"捞一把就走"。"一款头像类NFT最大的价值应该是使用者的人脉圈与牛市中的造富效应。但对于土狗NFT而言,通过一些叙事、营销手段为项目'赋能',看似做得风生水起,其实只是虚假繁荣,没有真的创造价值。"
定慧选择加入这个项目,是为了"以项目负责人身份去运作,面对更大的挑战、收获一手经验"。他现在已经退出了,"只是不愿再和这样不成熟的项目方合作了。这个项目可能没有什么价值,但我在做宣传时没有去故意欺骗或煽动大家的欲望产生购买,因此问心无愧。"
"NFT目前本质上还是一个靠声量贡献的领域。"Zohar说。他观察到,一个项目的优劣和它能否赚钱是两码事。一些项目"很稀有"、"有创意",但团队对用户预期管理不行,导致项目不被市场认可,NFT价格一直起不来。"我们管这叫市值管理能力,通俗点讲的话,有点像讲故事的能力。"
一位资深NFT买家直言,"大部分NFT项目都是割韭菜"。项目方在初期会描绘美好未来,但一旦发布项目、用户买单后,就不再给项目"赋能",用户相当于只买到了一张图片。
Meepo觉得自己有办法改变这种现象。他策划了一个主打IP二创概念的NFT,并很有信心它会被市场欢迎。他为项目写了一篇10万字的玄幻开放式小说,用户买完NFT后,会获得小说里某个章节,可以对这段话进行创作。
"这样就能实现NFT的价值不决定于市场,不决定于项目方,而是持有者本身。"他称这种模式为create to earn,持有者可以通过二次创作来提高NFT的价值。
Meepo不担心卖不出去,因为他有3个总人数近万人的社群,"群主就是我"。这是他积攒的人脉,他相信只要在这些社群里宣发项目,"肯定有人买。"他称之为"圈层化的营销"。
下一站
"其实我对这个行业蛮失望的,Web3应该倾向于技术,而不是金融属性或者炒作的东西。我对Web3又爱又恨。"Meepo说,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Web3——今年本科毕业后加入了某互联网大厂。他青睐大厂在AI、元宇宙等方面的技术底蕴,"毕竟区块链只是Web3的一部分。"
"未来时机合适的话,我还是会回到Web3的。去中心化的商业文化更吸引我,那会是未来。"
所谓去中心化与当下商业文化的差异体现在:过去十几年,互联网行业的畅销书是《无限战争》之类看上去就剑拔弩张的成功学书籍,而Web3领域的流行书籍是《主权个人》,基调从争斗变成了平权、和平共赢。这背后,生意的底层逻辑在改变:强调社区而不是公司,强调个人而不是公司,强调成员而不是用户。
只不过,这种"去中心化"的未来依旧很远。定慧写了一篇文章《国人DAO大败局:放心吧!我们都实现不了去中心化自治》,复盘了当下DAO存在的问题。他提出,很多基于微信开展治理的DAO,和社群没什么区别;核心团队集权统治;开会繁琐,难以达成共识,没人做事;也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借着DAO的名义招摇过市,实际上啥也不是。"
"人们常提到Web3信仰,我觉得是一种投射,是将人类的理想投射到这样一片新鲜的热土上。"定慧反思,"它能不能变成现实?其实我不抱太大希望。"但他依旧在探索更好的DAO实现方式。
对这些年轻人来说,Web3不是终点,更像是人生的一段旅途、新的尝试或低成本的冒险。
Zohar说,他终归有一天还是要回归校园,做更加深度的学习。"我在校外的经历和校内去研究的东西将会是互补的。我很渴求这方面的进步。"他希望在回到学校前,积累更多关于市场的认知,与人做大量交流,获得独特见解。"当我觉得已经搭建完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框架时,我会回到学校研究另一个体系的框架。人不能总局限于一个方向、事情上去努力,那样可能不会走得非常远。"
年轻人的发迹故事就像爽文。他们作为社会资源最少的一个群体,底色其实是"Underdog"。如果连资源最薄弱的人都成功了,那理论上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喜欢看年轻人的故事,也都希望自己能过得更好。
故事还在继续。作为第一批00后Web3创业者,Meepo加入了互联网大厂,Zohar未来要回到学校,Emma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冲击YC训练营,定慧还在寻找DAO的机会:他们都有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