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哲学:从个人PC到全球超级计算机的进化之路

robot
摘要生成中

Web3哲学:从个人计算机到全球超级计算机

Web3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个人计算机的诞生,而非仅仅是比特币或互联网的兴起。这一理念核心在于赋予个体掌控隐私和资产的能力,让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生活。这种思想延续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个人计算哲学。

虽然人们常将Web3与互联网演进或加密货币革命联系起来,但这些观点都未触及其更深层的精神内核。我们今天所理解的"Web3"可能只是表象。

Web3的核心理念源于1960年代末个人计算机的兴起。它旨在将技术主导权还给个体,使用户能够自主创建和管理账户与钱包,在无需信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动,并自由参与网络治理。Web3的目标是帮助人掌握技术,而非被技术所控制。

这一价值观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反主流文化运动高度契合,并在此后融入了开源运动和互联网精神。早在"Web3"一词正式提出之前,技术界就有许多先驱者秉持类似理念探索未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就是史蒂夫·乔布斯。

乔布斯青少年时期正值20世纪60年代,当时社会充满动荡与理想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本名为《全地球目录》的独立杂志在青年群体中广受欢迎。该刊以"获取工具"为口号,致力于介绍能帮助个体独立思考、掌控命运的各种工具。

进入1970年代,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一些机构开始警告最早一批黑客:技术如果被滥用,可能成为控制人的工具。在这种思想指引下,乔布斯参与了"手搓计算机俱乐部",并随后与沃兹尼亚克共同创办了苹果公司。

1984年,乔布斯推出Macintosh,彻底改变了大众对计算机的认知。他希望将计算机变为赋能个体的工具,而非"庞大、集中、只供少数人掌控的机器"。

Polkadot 的 Web3 哲学:从乔布斯到 Gavin Wood 的数字自由传承

1980年代,开源技术开始萌芽,"自由软件运动"随之兴起。理查德·斯托曼等人提出,技术自由关乎个体自由。同时,"黑客伦理"也逐渐形成,倡导信息自由、去中心化和创新精神。

1990年代,随着互联网普及,政府对网络犯罪的担忧引发了一系列过度监管行为。电子前沿基金会应运而生,致力于捍卫数字时代的言论自由与用户权利。同时,Cypherpunk运动兴起,强调数字隐私的重要性。

2008年,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为那些对金融系统失望的人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货币选择。随后,维基解密和斯诺登事件进一步坚定了早期支持者对抗权力滥用的信念。

2013年,Vitalik Buterin提出将区块链技术拓展为通用计算平台的构想,这一想法最终演变为以太坊。在项目早期,Gavin Wood加入并帮助将理论付诸实践。正是在这个时期,Wood首次系统性提出了"Web3"的概念,构想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基础设施。

Polkadot 的 Web3 哲学:从乔布斯到 Gavin Wood 的数字自由传承

从Ethereum到Polkadot,再到正在推进的JAM协议,每一个项目都植根于"自由"这一核心价值。如果说乔布斯引领的个人计算机革命为大众打造了"人人可用"的硬件终端,那么Wood及其同行所坚持的Web3哲学则是在为世界构建一台"人人可编程"的超级计算机。

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一个基于Web3、为所有人而生的"全球超级计算机"正在形成。虽然未来难以预测,但可以确定的是,始终有一群人跨越技术、制度与文化的界限,致力于构建一个真正以人为本、赋予个体最大自由与创造力的数字世界。

Polkadot 的 Web3 哲学:从乔布斯到 Gavin Wood 的数字自由传承

DOT5.88%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7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薛定谔的gasvip
· 08-05 14:43
gas都交了也难掌控自己的资产 呵呵
回复0
GasFeeCryvip
· 08-05 04:44
啥都不说 就喊贵 gwei又起飞了
回复0
踏空资深专业户vip
· 08-02 23:18
Web3跟宝宝机还不如哦
回复0
链上侦探小饼vip
· 08-02 23:18
寄!技术自由不是梦~
回复0
幻想破灭预言家vip
· 08-02 23:17
别整天搞哲学 钱才是硬道理
回复0
DAO开发者vip
· 08-02 23:17
密码学 > 哲学 说实话
查看原文回复0
熊市苦修僧vip
· 08-02 23:15
历史总会轮回,底部思维依旧无解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