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蓝,描绘你的无限可能!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动玩法
1. 在 Gate广场 发布原创内容(图片 / 视频 / 手绘 / 数字创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蓝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标题或正文必须包含标签: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内容中需附上一句对Gate的祝福或寄语(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办越好,蓝色永恒!”)。
4. 内容需为原创且符合社区规范,禁止抄袭或搬运。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Gate × Redbull 联名赛车拼装套装
二等奖(3名):Gate品牌卫衣
三等奖(5名):Gate品牌足球
备注:若无法邮寄,将统一替换为合约体验券:一等奖 $200、二等奖 $100、三等奖 $50。
🏆 评选规则
官方将综合以下维度评分:
创意表现(40%):主题契合度、创意独特性
内容质量(30%):画面精美度、叙述完整性
社区互动度(30%):点赞、评论及转发等数据
面向加密原生 vs. 面向加密关联的构建之道
作者:Richard Chen 来源:Shower Thoughts 翻译:善欧巴,金色财经
时间来到 2025 年,加密货币正走向主流。《GENIUS 法案》已经签署成法,我们终于有了明确的稳定币监管。传统机构正在采用加密技术。加密赢了!
随着加密跨越鸿沟,这对早期风险投资的意义是:我们开始看到的加密相关项目比加密原生项目更多。加密原生指的是由加密专家为加密专家打造的项目;加密相关则是将加密技术应用于更大行业的项目。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转变,我想谈谈在构建加密原生项目与加密相关项目时,关注重点的关键差异。
构建加密原生项目
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加密产品几乎都是为加密原生用户打造的:Hyperliquid、Uniswap、Ethena、Aave 等。像任何边缘文化运动一样,加密一直是一种先锋技术,圈外人“get 不到”它,也不可能成为充满热情的日活跃用户。只有加密圈的资深玩家愿意承受风险、亲身参与测试每一个新产品,并在黑客攻击、跑路事件等中存活下来。
传统硅谷风投过去拒绝投资加密原生项目,因为他们认为加密原生的潜在市场(TAM)太小。这没错,当时加密确实非常早期,链上几乎没有应用,甚至“DeFi”这个词直到 2018 年 10 月在旧金山的一个群聊里才被创造出来。但你必须要有信念赌一把,希望宏观顺风最终会到来,大幅扩大加密原生的市场规模。果然,2020 年的 DeFi Summer 收益农耕热潮,加上 2021 年的零利率(ZIRP)时期,让加密原生市场迅速膨胀。突然之间,每一家硅谷风投都在 FOMO 入场,找我补课,想弥补他们过去四年错过的内容。
快进到今天,加密原生的市场规模仍然远小于非加密市场。我估计“加密推特”(crypto Twitter)的人数最多也就数万级别。因此,如果要做到每年九位数的经常性收入(ARR),平均每用户收入(ARPU)必须非常高。这引出了一个重要事实:
加密原生的核心,就是为高级用户构建产品。
每一个成功的加密原生产品在使用数据上都呈现极端的“幂律分布”。上个月,OpenSea 的前 737 名用户(前 0.2%)贡献了一半的交易量;Polymarket 的前 196 名用户(前 0.06%)同样贡献了一半的交易量。
作为一个加密原生项目的创始人,最该让你夜不能寐的,不是怎么获取更多用户,而是怎么留住你的顶级超级用户。这与硅谷的传统智慧相反——后者更看重顶层的用户增长指标,比如日活跃用户数(DAU)。
历史上,加密的用户留存一直很难。超级用户往往是“雇佣兵型”的,对激励反应非常灵敏,这让新竞争对手可以轻易通过挖走少数顶级用户来抢走你的市场份额。看看 Blur 对 OpenSea、Axiom 对 Photon、LetsBonk 对 Pump.fun 的案例就知道了。
总的来说,加密的护城河远比 Web2 少,而且一切都是开源、易被复刻的。加密原生项目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少能存活一个周期,甚至几个月就消失。项目方在代币生成事件之后一旦赚到钱,很容易就“躺平”退出,把精力转去当天使投资人当退休工作。
留住超级用户的唯一护城河,就是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并始终领先竞争对手一步。Uniswap 能够在七年后依然保持相关性,就是因为不断推出从 0 到 1 的新功能来取悦它的超级用户:V3 集中流动性、UniswapX、Unichain、V4 hooks。要知道,这还是在 DEX 这种全市场中最拥挤、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构建加密相关项目
过去曾有很多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切入更大的现实世界市场,比如供应链管理或银行间支付,但都失败了,因为时机太早。财富 500 强公司虽然在研发创新实验室里试验过区块链,但从未认真到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中真正采用。还记得那些流行语吗——“区块链,不是比特币”和“分布式账本技术”?
如今,我们看到传统巨头对加密态度来了个 180° 大转弯。大型银行和企业纷纷发行自己的稳定币。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监管明朗化,打开了主流采纳加密技术的“奥弗顿之窗”。加密不再是金融的无法地带。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这是第一次看到加密相关项目数量超过加密原生项目。原因很简单——未来几年最大的成功案例,很可能会来自加密相关项目,而不是加密原生。IPO 的规模能达到数百亿美元,而 TGE的规模通常只能到数亿美元到十亿美元级别。
一些加密相关项目的例子包括: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加密是一个功能,而不是整个产品。
超级用户在加密相关领域依然重要,但重要性没那么极端。当加密只是一个功能时,项目的成功几乎与加密本身无关,而更多取决于你是否是加密相关行业的深度专家,并且知道该行业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以金融科技为例:
金融科技的核心是以良好的单用户经济模型(CAC/LTV)获取分发渠道。今天的新加密金融科技初创公司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担心一家分发能力更强的非加密金融科技公司会加一个“加密功能”就把它们干掉,或者通过抬高获客成本(CAC)让它们失去竞争力。而且,与加密原生项目不同,这类公司不能通过发行一个因叙事而热炒的代币来获得“救命资金”。
讽刺的是,加密支付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冷门”赛道——我甚至在 2023 年的 Permissionless 大会上公开这么说过!但在 2023 年之前,正是启动加密金融科技公司、抢先构建分发网络的最佳时机。在 Stripe 收购 Bridge 之后,我们现在看到许多加密原生创始人从 DeFi 转向支付领域,但他们注定会被那些熟悉金融科技打法的前 Revolut 员工碾压。
加密相关领域对加密风投意味着什么?
关键是不要反向选择那些被非加密专业风投集体放弃的创始人——否则加密风投就成了对加密下相关行业不够了解的“接盘侠”。这种反向选择很多时候来源于挑选那些从加密原生临时转向加密相关领域的创始人。令人不舒服的事实是,平均而言,加密行业往往吸引的是那些在 Web2 中没做出来的创始人(尽管加密行业前 10% 的顶尖创始人完全是另一回事)。
历史上,加密风投做“创始人套利”的一个好办法,是寻找那些不在硅谷网络内的人才。他们可能没有光鲜的履历(例如斯坦福、Stripe),也不擅长向风投推销,但却深刻理解加密原生文化,并能打造一个热情的线上社区。Hayden 从西门子机械工程岗位被裁后,为了学习 Vyper 而做出了 Uniswap;Stani 在芬兰还在完成法律学业时,就创立了 Aave(当时叫 ETHLend)。
成功的加密相关项目创始人画像,将与加密原生项目截然不同。不是那种深谙加密原生发展之道、能围绕自己和代币网络打造个人崇拜的“金融牛仔”,而是更精致、商业导向的创始人——他们很可能来自加密相关行业本身,并且有独特的市场进入策略来获取分发。加密行业终于成熟了,而下一代成功的创始人也将随之成熟。